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,时而波涛汹涌,但总会奔涌向前。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,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,携手合作、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。我们要不畏浮云遮望眼,准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,不为一时一事所惑,不为风险所惧,勇敢面对挑战,向着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勇毅前行。
————2022年6月22日,习近平总书记在金砖国家工商论坛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
不畏浮云遮望眼
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这句诗很多人非常熟悉,是北宋王安石《登飞来峰》当中的名句。王安石在浙江鄞县知县任职期满后,返回江西临川故里。途中他登上一座叫飞来峰的山,写下了这样一首诗:“飞来山上千寻塔,闻说鸡鸣见日升。不畏浮云遮望眼,自缘身在最高层。”以此记录下自己登山的所见所感。
登高望远,有广阔的视野,居高临下,有旷达的境界,《登飞来峰》被公认是王安石诗作当中最具有磅礴气势的一首。诗中,王安石突出“不畏”二字,认为“浮云”虽然可以一时遮掩人们的眼目,但终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,巧妙地借助自然风景的变化抒发了个人的胸襟怀抱。
不畏浮云遮望眼,是一种立志高远的胸怀、敢于斗争的勇气和从容笃定的自信,一种能够穿越困难和迷雾,把握事物发展规律和预见未来的定力与智慧。这种自信从容,在古时很多有志之士身上都看得到。面对“欲渡黄河冰塞川,将登太行雪满山”的前路之难,李白高唱“长风破浪会有时,直挂云帆济沧海”。他的一生不乏困顿与蹉跎,也曾有“人生在世不称意,明朝散发弄扁舟”的沉重叹息,但在叹息之后,内心仍然怀抱希望、充满自信,激荡起“愿乘长风,破万里浪”的豪情。刘禹锡有“诗豪”之称,“诗豪”这个词,不仅指诗风之豪气,雄健,还有对刘禹锡人之“豪”的赞美:他一生辗转于朗州、连州、夔州、和州、苏州多地,始终不改其志、乐观豁达,不仅写下“斯是陋室,惟吾德馨”“沉舟侧畔千帆过,病树前头万木春”等名篇佳句,更是坚持清廉自守、勤于政事、惠及百姓。苏州百姓因感激、爱戴刘禹锡,于是为他与白居易、韦应物三人共同建立了三贤堂。
千载而下,飞来峰上的千寻高塔早已不复旧貌,“不畏浮云遮望眼”的诗句却依然掷地有声。无论是个人理想的实现,还是一个政党、国家、民族的发展,前行道路上总避免不了“浮云”遮挡。一代代有志者常喜欢吟咏此诗,因为他们总能把一时的困难看作“浮云”,也总能望见浮云之后的风景。
1934年10月,中央红军启程长征时,一位战士问团长耿飚,咱们这是要到哪里去?耿飚说道:“打敌人去!”长征途中,中央红军共进行了380余次战斗,牺牲营以上干部430余人,爬雪山过草地,翻越18座大山,跨过24条大河……尽管一次又一次面对生与死的严峻考验,红军战士始终坚信“只要跟党走,跟着抗日救国的理想走,就会有前途”,始终保持着“五岭逶迤腾细浪,乌蒙磅礴走泥丸”的革命英雄气概。正如埃德加·斯诺在《红星照耀中国》中所写:“这些千千万万青年人的经久不衰的热情,始终如一的希望,令人惊诧的革命乐观情绪,像一把烈焰,贯穿着这一切。”
不畏浮云遮望眼,风物长宜放眼量。中华民族的昨天、今天、明天,圆梦之路从来都不是一片坦途,从来就没有平平稳稳、安枕无忧的时刻。艰难困苦,玉汝于成,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一步步在别人眼中没有路的地方,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人间正道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,历史性成就和历史性变革让我们更有发展壮大的底气,更有坚不可摧的信仰、信念、信心。各种复杂局面与风险挑战也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到,中华民族伟大复兴,绝不是轻轻松松、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,必须准备付出更为艰巨、更为艰苦的努力,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。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,有着同一切困难斗争到底的气概,有着自力更生光复旧物的决心,有着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底气。前进道路上越是充斥着“浮云”,越要坚定信念,跳出局部看全局、跳出一时看长远、跳出困难看机遇。
大道之行,天下为公。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政党,也是为人类进步事业而奋斗的政党。历史长河时而风平浪静,时而波涛汹涌,但总会奔涌向前。“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、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”,是中国走到今天的深刻总结,也是中国走向未来的强大底气。任何艰难曲折都不能阻挡历史前进的车轮,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,但开放发展的历史大势不会变,携手合作、共迎挑战的愿望也不会变。当下面对重重挑战,决不能丧失信心、犹疑退缩,而应坚定信心、激流勇进。高扬互利共赢之帆、把稳团结合作之舵,人类发展进步的航船必将乘风破浪、行稳致远,驶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光明彼岸。(田心)来源: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